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课题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准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来源:佛山市惠景小学发布日期:2013-04-15 00:00

冯晓云

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本文仅针对合作学习时机的恰当选择介绍了自己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合作时机的选择应在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合作时机的选择应在学生对问题的解法、意见不一致时,合作时机的选择应在处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等等。只有选择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才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低效率,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关键字:合作学习、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论认为合作学习应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应更多地表现为生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1]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创设一种以班级授课为主,灵活多样的小组学习为辅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互动、帮助和分享,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互惠式意识,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体,并提高这种自主式学习的实效,即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达到互相互惠式、共同创新,全面提高的目标。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的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互动性、互助性、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合作学习的互动性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双向流动,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有时甚至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双向流动。其次体现在角色的互动,有时学生也可以代替教师的角色,充当传道授业的功能,有时老师也可以作一次学生。合作学习的互助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在小组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体验真、善、美。因为它不允许只有获取而没有付出的投机者,这样的人必须遭到同组人的抛弃,而这恰恰是少年儿童最忌讳最害怕的一件事,因此谁都必须有所表现。合作学习的参与性是指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到小组学习的活动来。因为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参与到其中。等等。

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把握教师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每个小组,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学生交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有效控制。当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的参与交流或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教师就要及时提醒、引导,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二是发现火花。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解法、也可能是一种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去发现、去感受、去帮助学生做好记录。三是适时点拨。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或不能深入的情况,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继续合作学习。四是引导深化。特别是当学生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就要作为参与者认真倾听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落实常规训练。这里所讲的常规主要是指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所需要的品质,如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竞争等。这些常规都要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