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器乐进课堂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专家李岚清在《音乐笔谈》当中提出:要在全面素质教育上,下工夫;倡导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就是要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使学生获得音乐的美感,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目的。为此,我把器乐教学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同享快乐,得到美的熏陶。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情示范、引发兴趣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心灵美等方面都很重要,是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美感的重要因素。心灵美的教师首先在心灵上为学生做出美的示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时,我一边用热情洋溢的声音进行范唱,一边拍起非洲手鼓。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模仿我打鼓的动作与神态、有的瞪大眼睛注视着我、并随着我的歌声与鼓声有节奏地摇晃。正是这种直观式的教学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天地中去,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音乐与美术同是一个艺术的大家庭,它们之间密不可分,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在欣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画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生拍打非洲手鼓时,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一些有关非洲风情的画面,了解当地乡土人情,进而加深他们对非洲手鼓的认识,感受非洲手鼓所带给人们的快乐。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非洲手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在拍打手鼓时心情特别兴奋,并模仿非洲人们演奏的神态动了起来,当时的我都被那场景深深感染了,连忙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与表扬。课后,同学们纷纷来问我,我们也想学非洲手鼓,并不时回味起那种欢乐的情景。从那以后,我把歌曲教学与拍打非洲鼓的节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器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三、创新合作,和谐团结
创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也能够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让他们在唱、奏、赏、创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要多给他们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和美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非洲手鼓的同时,结合歌曲的旋律与节奏,设计一些节奏声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通过演唱创作与演奏,培养学生的演奏水平与创作能力,然后采用合作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合作形式,他们在合作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创新。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作,美的享受,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营造氛围、分享快乐
美的氛围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那就是树立“生活就是音乐”的教育观。音乐起源于生活,音乐表现生活,生活中无处没有音乐,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随时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掌握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将音乐的空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还是游戏时,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例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乐器,让他们把小乐器带到课堂中,为歌曲配伴奏、器乐小合奏等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让他们自由组合、自由创作,并且把他们创作的快乐带回家里、带往社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为此,我们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受益。
实践证明,音乐课堂与器乐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并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要从自身出发,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勇气和信心,大胆实践和探索,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这样,以表现美为主的音乐艺术一定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
李岚清《音乐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