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教育论文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算理

来源:佛山市惠景小学发布日期:2013-04-16 00:00

打开任一册数学本,计算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实所有数学知识都离不开计算,可见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孩子们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算理不通;二是计算方法没有掌握;三是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以“算”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现的是“做中学”的教学观点,而忽略了“看中学”、“说中学”等综合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手段。现在的计算课堂,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就算是让学生说也是简单说说自己的算法或计算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样算并不注重,效率不高。实践证明,计算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启发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内涵是靠理解计算的原理而不是靠牢记算法来保证正确性,巧思活用才能让计算达到熟练程度。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指导我们禅城小学数学教学的伍挚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效的课堂不等于高效的课堂。”何为有效?一节课只解决了一两道的计算题,你能说无效吗?但能说高效吗?同样一节课中做一大堆的练习,结果原来会的还是会,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疲劳感而不是成功感,这算不算有效呢?数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动力的课堂,这种动力不但是身体动、嘴巴动,更应该是思维的跃动。计算课要想“动”起来,不但要把握好学生计算能力的三个层次要求——“会”、“比较熟练”、“熟练”。还要巧妙的利用好知识点间的微妙关系,及时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提高计算能力,下面以笔算教学为例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一、            在新知与旧知的碰撞中理解笔算的算理。教学大纲强调“笔算教学

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教学”。这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懂得怎么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这样算。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枯燥的算理,如果单由老师来讲,效果是有的,但并不高效。但如果在新知教学中能巧妙的结合旧知,让学生在观察、计算的过程中找到关联点,从而理解算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轻松。最近听了本校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教学,教师把原来的24×12改成24×11,先让学生估算得出三种估算方法:(124×1110240;(22420×11220;(32420×1110200。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24×11的准确数。学生有的用口算的方法把11看成10124×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