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中前行,在实践中收获(吴少贞)
在课改中前行,在实践中收获
——浅谈我校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点滴体会
中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个春秋。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一般;享受着课改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我校全体教师乘这股春风,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求发展,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下面,回顾一下我校在课改之路中所作所得。
一、加强培训与指导,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国家教育部周记部长曾明确指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可见,教师是课改的第一资源。因此,我校以教师为切入口,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高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团结高效,勇于开拓进取的课改队伍。
1、学校行政班子率先垂范,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意识,总是走在教学的最前线,带头学习、带头上示范课,给老师多指导,做老师们的领路人。
2、重视对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实行工作“重心下移”策略。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促进学校课改发展。
3、着力抓好教师学习与培训工作,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不但对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校本培训、师德培训,而且制定班主任、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多层次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目标:“一般老师抓过关,骨干教师上水平,学科带头人出特色”。明确提出要求:A:对青年教师要求一年熟悉,三年成长,五年成材。落实“四子”(结对子、出点子、压担子、促苗子);B:对骨干教师要求“三敢于”(敢于竞争、敢于冒尖、敢于为人先);C:老教师要发扬“老骥伏枥”精神、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学校搭桥铺路,搭建舞台,让教师自觉充电和增值。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师德教育、读书活动、教学论坛、教学沙龙、岗位练兵、专家讲座、参观学习、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式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方向迈进。促使教师乐学、乐教、善教,情绪消除职业倦怠,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成长;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在教育事业中感受幸福人生。
经过分层培训,我校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目前,我校已经拥有一支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传授型的教学行为转变为以生为本,打造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
二、校本教研,为新课程改革锦上添花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加强教研工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可见,校本教研顺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坚持校本教研,学校领导以身垂范,做校本教研观念的倡导者,实践的先行者。坚持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教研活动,先后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校本教研方案》、《校本教研培训计划》、《校本教研检查制度》等。坚持以课堂为中心,立足课堂教学,咬住“构建有效课堂不放松,向40分钟要质量”。采取自主研究、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联教研讨等方式,通过以“制度推,活动促,骨干引”的管理模式,实现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竞争力,创特色造品牌。